對于所有廣告運營來說,肩上永遠扛著兩座大山:成本和放量。但歸根結底,一定要說最重要的目標是什么?就是放量。畢竟,量起來才有錢掙,
成本再低沒消耗,也是耍流氓。
也曾有人問過我:產品和系統越來越智能,優化師是不是要失業了?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這樣問,那你可能就是要失業了。
我的理解是,就目前的人工智能發展程度,遠不能代替人的工作,現階段的產品工具,更多是運營的效率工具,沒有被工具淘汰的運營,
只有不會用工具而被公司淘汰的運營。
投放邏輯
1、用戶角度
作為一名今日頭條的用戶,你打開APP,在推薦頻道下滑瀏覽信息時,呈現在你面前的多條信息中,就會包含廣告信息。當下滑過程中,
一個廣告位置即將要有廣告展現(或者叫被廣告填充)時,這次展現機會,就是一條廣告請求,而每次廣告請求,
都會同時有N條廣告創意在爭搶著給你展現自己的機會。
但最終成功展現的只有1條廣告創意,決定誰能展現的,就是背后的投放邏輯。
我們依然以你在今日頭條APP推薦頻道瀏覽信息的廣告機會為例,進行簡要說明:
廣告倉庫:所有在“投放中”的廣告計劃;
匹配廣告:匹配符合“今日頭條”APP推薦頻道中的廣告尺寸的廣告;
頻控:每個用戶一天內看到同類型的廣告次數有上限;
dislike:如果你對某類廣告多次點擊過“不喜歡/不感興趣”,則該類廣告一定時間內不會給你展現;
預估:系統對每條符合如上幾個步驟的廣告,預估給你展現后,你點擊廣告的概率(CTR)、產生轉化的概率(CVR),
通過一個公式來計算每條廣告的一個值(ECPM),然后從高到低排序;
文章混排:排序最高的廣告,會被系統看做一條正常文章內容,如果內容質量過低,則不會被展現,該位置展現正常文章;
投放:如果沒有被「文章混排」“干掉”,那么這條廣告打敗了多個競爭對手,成功來到你的面前。
2、運營角度
作為一名優秀的競價廣告運營,需要明白,我們服務的不是客戶,而是用戶。因此透徹的理解用戶角度下如何看到一條廣告,對于運營來說,
是很有必要的。接下來,我們站在運營的角度,站在廣告操盤手的角度,來看你的廣告是如何投放出去的。
以你操作的賬戶中,在“投放中”的某一條廣告計劃為例:首先系統會過濾掉,不在你定向范圍的廣告請求,然后你的計劃需要有足夠的預算,
再過濾掉不喜歡/頻次看夠了的用戶的廣告請求,此時你的計劃才開始進入系統模型預估ECPM值的階段,并且不只1次預估,而是多次預估和排序后,
最終勝出,才會進入文章混排階段。
可以看到,要經過層層篩選和競爭,才能爭搶到展現的機會,在一天中,你的廣告計劃會經過無數次的如上過程,展現了多少次,
就說明成功了多少次,這就是你的計劃一天的展現量了。
這個過程,我們作為運營操盤手,能夠在哪些步驟去提升你的計劃的競爭成功率呢?
定向、預算,這是你可以做的賬戶基礎設置。用戶是否點“不喜歡”、是否看夠了同類型廣告次數,這幾乎無法左右。當然,
你的廣告創意做的太討人厭,肯定會有更多用戶“不喜歡”。
來到預估排序階段,這就是我們運營同學,真正要通過運營手段,來提升的關鍵步驟了。這里我們就需要引出關鍵公式:
ECPM=預估CTR*預估CVR*出價
ECPM夠高,才會在競爭中排名靠前,最終獲勝。通過公式不難發現,影響ECPM值的三個關鍵指標,就是預估點擊率(CTR)、
預估轉化率(CVR),以及你設置的OCPM出價。
需要注意,結合前文用戶角度的說明,模型是對你的廣告計劃,對每一次廣告請求(也就是該請求的用戶),做出預估,
不同請求(也就是不同用戶),模型預估值都是不一樣的。換言之,我們要想廣告計劃投放量大,需要做的,
是廣告計劃對更多人都能夠有較高的預估值。
2.放量策略
明白了競價廣告投放邏輯后,接下來我們正式開說,能夠提升投放量的策略。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了,讀到此段為止,前文僅出現過一次“優化師”這個詞匯(還是別人說的),全部是在用“運營”“操盤”這樣的詞匯。
是因為我覺得,一名優秀的“優化師”,不只是賬戶優化者,更應該具備通盤的掌控能力,賬戶優化只是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因此,我們需要 具備制定投放策略的能力。
那什么是策略?我認為是在對所投放產品充分認識、對客戶的需求充分了解、對投放平臺的系統和用戶充分熟悉的前提下,
知道什么樣的投放方式和選擇,能最大化滿足客戶需求,這個方式和選擇,就是策略。
回到我們的標題,我總結了如下幾個,有利于放量的投放策略。并且很多個策略,如果可以組合打法,效果事半功倍。
1、多賬戶
不要只局限在一兩個賬戶去投放,建議多幾個賬戶進行投放。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流量足夠大(每天百萬級請求量),每個賬戶是不可能去覆蓋到(有機會投放到)所有的流量的;
而目前效果競價幾乎全部是OCPM出價,也就是直接對轉化目標進行出價,模型對于廣告的ECPM預估,較大程度受賬戶已積累數據所影響,
因此多個賬戶去投放,可以增大你的產品去覆蓋更多目標受眾的可能性,也不至于一個賬戶效果不好,從而讓模型對于潛在目標受眾的認識被局限住。
第二個原因是,多個賬戶可以有更多的投放玩法兒,例如每個賬戶測試不同的轉化目標(是用“有效獲客”還是“激活且付費”,亦或是“關鍵行為),
例如每個賬戶投放不同的資源端,這樣的好處在于,每個賬戶的模型更精準在同一類型事件或環境。
2、多計劃
核心原因與多賬戶策略基本一致,“計劃”是參與競價排序的最小單元,因此每條計劃的好壞,或者說是否能夠培養出“爆量”計劃,是關鍵。
在這里,想要強調一個關于多計劃的錯誤觀點:無腦上計劃。目前的平臺有很高效的上計劃工具(多樣性復制、MKT API對接、一站式宙斯等等),
但大量的堆積一模一樣的計劃,是完全沒有必要,甚至有負向作用的。
多計劃的核心在于多創意,以及配合不同的定向、出價等。如果你真的對某個創意很有信心,希望用它覆蓋到更多的人,那么建議結合多賬戶策略,
去上多計劃。
3、多資源測試
可競價資源,主要分為站內四端(今日頭條、抖音、抖音火山版、西瓜視頻),以及穿山甲聯盟資源。如果不是客戶有為明確的限定,
那么建議所有資源端都可以測試,每個資源端基本上都會有符合投放產品的目標受眾,只在于多少的差異。
至于多資源端測試的方法,可以直接“優選廣告位”,也可以分資源端建計劃,甚至不同賬戶分資源端測試。
4、提高冷啟動通過率
盡可能的提高賬戶內計劃的冷啟動通過率,有利于賬戶模型盡早的建立起對目標人群的認識,才能提高計劃對目標受眾的ECPM預估值。
說到冷啟動,這里要普及一下,冷啟動通過的定義:在冷啟動階段,積累有效轉化數超過20個,該計劃通過冷啟動。核心是轉化數,
而不是轉化成本,因此盡可能快的讓新計劃投放出去,積累轉化數,是關鍵。至于如何提升通過率,下面會講。
5、善用工具
還記得開篇說的嗎?產品越來越智能,優化工具越來越多,運營同學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那就是善用工具,讓產品和工具幫助自己達到放
量的目的,萬萬不能因為智能化的產品工具,讓你摸不到門路,認為是否能放量,是玄學,全靠“起量符”。這一點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啊。
方向是什么?我會說:提高認知能力,學會善用工具以及提高創意創新能力,是未來(或者說就是現在)優秀的運營同學,應該具備的能力。
平臺會為了提升所有從業同學的核心能力,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