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正在發生變化,由注重效率和速度,轉為更關注質量與公平。”在日前舉行的2022中國數字
經濟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表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與特點。
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不斷加速。據賽迪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我國數據總量在全球占比將接近30%,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數
據體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對數據要素作出了專章部署。關于加快建設全國
統一大市場意見的出臺,明確推動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地方政府也根據自身特點,積極探索數據開發
和數據治理的新模式,廣東、廣西、重慶等地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案陸續出臺,推動數據共享、流通,挖掘潛在的數
據價值,已是大勢所趨。
數字經濟為生產生活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新個體經濟、微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涌現,新問題、新矛盾也隨之增多
。過去沿用百年的經濟體系已無法全面具體回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訴求。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法律規范正逐步完善,但同時也
要為數字經濟的創新和突破預留足夠的空間,規范有序、包容審慎、鼓勵創新、協同共治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仍需探索;政府
主導、多元參與、法治保障的數字經濟治理格局急需建立。
區域共建共享共贏。“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我國現在共有19個國
家級城市群,10個2000萬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圈。區域聯動的空間不斷擴大,對地區間的協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國
規模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地區,已經實現41城一卡通、30類電子證照互認、120項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在數字技術的
加持下,未來區域間的協同發展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將更加多樣。
經濟騰飛與鴻溝彌合同步。數字鴻溝是數字經濟時代新的貧富差距,數字經濟騰飛和數字鴻溝彌合,是數字化進程的一體兩
翼。經濟發展水平不僅由經濟發達地區高度數字化的行業和率先富裕的群體決定,也受欠發達地區傳統工業數字知識薄弱等短板
的制約,彌合數字鴻溝,是我國數字經濟真正實現以民為本、普惠共享的核心要義,也將是下一階段我國與世界各國在數字經濟
合作上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