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集成電路是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已成為實現科技強國、數字中國必不可少的關鍵組成部分。
集成電路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芯片是集成電路經過設計、制造、封測后的獨立整體;廣義上我們可以將芯片等同于集成電路。芯片短缺是近兩年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面對全球缺芯潮持續、供應鏈緊張的現狀,多位兩會代表委員聚焦“缺芯”“國產化”等關鍵詞,為集成電路行業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加強政策扶持 補“短板”求突破
“短板決定成敗,是集成電路的產業特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周玉梅點明,“芯片的生產過程是分段完成的,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是在不同的公司完成的。產品是否成功是由產業鏈條的短板決定的。”集成電路制造是產業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也是我國當前該產業的薄弱環節。“隨著芯片設計及工藝制程目標越來越小,芯片性能提高逐步放緩,芯片制造工藝提升越來越困難。”全國政協委員、“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院士提到,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新舉措,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我國需要抓住歷史機遇期,加快縮小與技術先進國家的差距,搶占技術制高點。鄧中翰認為,我們不僅需要投入更多資金,還需要比照美、日、韓等半導體強國的超常規舉措,出臺更有力的政策,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對芯片研發領域的支持,做到“抓住不放,實現跨越”。
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則從民營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的角度指出,第二代、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制造企業,是國家軍事裝備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而承擔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制造的民營企業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半導體制造產業具有周期長、難突破的特性,這使有些企業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對此,李飚建議國家有針對性地制定特殊政策。如在出臺“穩鏈強鏈”扶持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制造企業的特點,在選擇頭部企業、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以及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
扎實耕耘“穩鏈強鏈”
“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升級和產業的持續創新越發依賴材料技術的底層突破,材料技術的每一次發展都為集成電路新結構、新器件的開發創造新的空間。”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表示,集成電路產業對材料的技術指標、穩定性、可重復性要求很高,最終可商用材料的研發成功率相對較低,企業研發風險很大。從芯片材料研發角度,邵志清建議加速建設集成電路材料表征測試和應用研究平臺,建立集成電路材料相關行業標準和評價體系,建設集成電路材料行業數據庫和基因組技術創新平臺。在材料研發、行業標準、平臺建設等方面扎實推進,完善產業規范,真正打通研發-產品-應用的通道,以確保供應鏈安全。
在聚焦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方面,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及自然災害等導致芯片等核心電子零部件企業開工不足,汽車芯片短缺,讓上游芯片供應鏈措手不及。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認為,當前形勢下提高車規級芯片國產化、實現進口替代已經迫在眉睫。張興海建議,一方面,在國家部委層面下設汽車新品主管部門,專司汽車新品發展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汽車芯片制造企業來中國投資建廠,迅速使車規級芯片產能落地。“車規級芯片的制造不同于消費電子芯片對尖端技術與設備過分依賴,但中國在該產業布局近乎空白。”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建議,實現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可分為三個階段:短期優先解決“缺芯”問題,保證產能;中期逐漸完善產業布局,改善由于供應鏈問題引起的“缺芯”情況;著眼長期,王鳳英強調要重視相關人才培養,構建汽車芯片相關產業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規模、長時間的持續投入才能看到結果。我們要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定力,攻堅克難,扎實耕耘,持續推進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相信春天播種的“芯”種子會在不久的將來萌發,煥然“芯”生。(實習記者 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