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起,塑料吸管禁令在全國范圍內正式生效,餐飲行業全面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此次禁令的實施催生了大量可降解吸管市場需求,同時也引來了“行業
陣痛”。
一、最強“限塑令”
商家最痛
根據新華日報的記者采訪,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大概是1.6萬元/噸,可降解塑料袋基本是2.6萬元/噸起步,一個生物降解塑料袋的價格通常是普通塑料袋的兩三
倍,而普通塑料吸管的成本平均一支為0.03元左右,紙吸管在0.1元左右,其他環保吸管價格更貴。限塑令不僅會帶來成本上升,紙吸管的使用體驗和造型都無法滿足年輕人的需
求,因此商家面臨著成本升高、顧客使用體驗下降的兩難境地。
消費者痛
最強限塑令上線,紙吸管、木勺等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使用感差,引得消費者頻頻吐槽。比如:麥旋風旋不動了,肯德基的木勺勺不起湯,奶茶紙吸管說斷就斷……
廠家痛
制作可降解的技術要求高,原料供不應求,原料上漲,許多小工廠無力競爭。供需失衡帶來的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的飆漲。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PBAT從2020年12月的2.4萬
元/噸,1月初漲到了2.6萬元/噸,如今已經超過2.8萬元,有的廠商甚至抬高到3萬元每噸。
二、可降解產品對比
生物塑料是一類原材料為生物來源或者可生物降解的創新型材料,即生物基塑料或可降解塑料。生物塑料包括PLA、PHA、PBS、PSM和PE等材料,而可降解塑料指的是在塑料廢
棄后能在生物作用、光作用下降解的塑料。按照原材料是否為生物材料,是否可降解兩個維度,塑料可分為四種類型。
按照塑料降解的方式,可將塑料分為光降解型塑料,生物降解型塑料,生物/光雙降解塑料,生物降解是目前最主要的塑料可降解方式。
淀粉基塑料可減少石油基材料用量,材料相對PLA等更加便宜,但其只有與可降解塑料共混時才可完全分子化降解,并且存在耐水性、力學性能較差,壽命較短的問題;PHA具有良
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完全降解,但當前PHA的生產成本很高;PBS性能較好,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與力學性能,也可完全生物降解,但我國的丁二酸產能有限,因此PBS未能大規模生
產。
PLA和PBAT是目前國內主流的兩類可降解塑料產品,PLA具有優良的生物相容性與生物可降解性,是目前產業化最快的生物降解材料,而PBAT分子鏈具有良好的柔性,成膜性能優
異。這兩種塑料的抗沖、拉伸和彈性性能幾乎沒有短板,并且國內技術成熟度較高,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可降解塑料品種。(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
可降解塑料行業發展趨勢預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三、“限塑令”前全國行業發展現狀
1、產量情況
2011-2016年中國塑料制品產量逐年增加,2017年開始下滑,2018年中國塑料制品產量為6042.1萬噸,同比減少19.60%,2019年中國塑料制品產量為8184.2萬噸,同比增長
35.45%。工信部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全國塑料制品行業完成產量7603.2萬噸,同比下降6.5%。12月當月,全國塑料制品行業完成產量774.8萬噸,同比增長
0.3%。
2、市場規模
從市場規模來看,2019年全國塑料制品行業匯總統計企業累計完成產量8,184.17萬噸,同比增長3.90%。根據《塑料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2016-2020年我國規
模以上塑料制品企業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4%;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6%;利潤總額年均增長8%;出口量年均增長3%,出口額年均增長6%,市場規模呈現總體增長的態勢。
3、地域分布狀況
分地區來看,我國的塑料制品生產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蘇省、福建省、湖北省等地區。其中位居前五的省份產量合計占比為55.38%。
四、“限塑令”后塑料行業預測
1、整體市場規模前景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我國是全球塑料消費大國,塑料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達15%。在政策與市場雙雙發力之下,可降解塑料行業的市場空間巨大。華安證券研報指出,中國此
次推動的全國范圍內的禁塑政策將拉動可降解塑料國內需求穩步增長。到2025年,預計中國可降解塑料需求量為238萬噸,市場規模可達477億元;到2030年,預計需求量為428萬
噸,市場規模可達855億元。總體看來,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前景廣闊,行業發展可期。
2、細分產品市場規模預測
根據年初發改委的《意見》及農業部對農膜的管理規定,東吳證券梳理了有望率先發展可降解塑料的領域為快遞包裝、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購物袋和農用地膜,到2025年上述四
個領域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空間分別達到100萬噸、70萬噸、50萬噸和30萬噸,合計形成約250萬噸的市場空間,500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快遞、外賣、農用地膜和包裝塑料袋領
域可降解塑料空間分別可達到92萬噸、22萬噸、40萬噸和44萬噸,合計198萬噸,對應市場超300億元。
五、行業入場注意
幾年前,國內鮮有企業涉足可降解塑料領域,自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涌進來,不管有沒有相關技術,都想要進入這個市場。除了龍頭企業外,中小企業也希望能分得一杯羹,
但是在市場大熱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能不能貿然進入市場呢?需要做好前期的調研及準備呢?
1、供求失衡,謹防價格戰混亂
目前由于“限塑令”帶來的巨大影響,有能力生產可降解材料的浙江某公司表示:“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了3月份。有經銷商希望簽半年協議,還要先把錢打過來,但是我們怕貨供不
上,沒敢簽。”公司總經理用“爆發式增長”形容這段時間的訂單量。
供需失衡帶來的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的飆漲。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PBAT從2020年12月的2.4萬元/噸,1月初漲到了2.6萬元/噸,如今已經超過2.8萬元,有的廠商甚至抬高到
3萬元每噸。這段時間,商家們也能明顯感受到了可降解塑料上游原材料的瘋狂漲勢。“不久前,PBAT的價格還是2.4萬元/噸,現在已經漲到了2.8萬元/噸,而且還很難拿到貨。”
并且在與上游供應商的溝通中,不少商家也能明顯感覺到了供應商的強勢。“一些供應商明確告訴我,未來一年都可能沒貨,價格還會繼續漲。”
然而越來越多熱錢和企業的涌入,行業很有可能會陷入無序競爭惡性循環。如今許多龍頭企業已經入局,他們在規模和技術上都有優勢,如果發起價格戰,市場就會陷入混亂。
2、技術、規模無優勢的中小企業需先積累客戶基礎
對于此前并沒有技術積累的中小企業,業內人士也給出了建議:最好不要貿然進入可降解塑料領域。“你只有具備深厚的客戶基礎,然后根據客戶的需求去進行相關研發,這樣才比
較穩妥。”
目前可降解塑料行業要想實現爆發式發展,最重要的是解決原材料短缺難題,這也為企業搶占市場提供了機遇。一些企業正在通過積極布局,探索實現全產業鏈式發展。只有切入
到上游原材料環節,實現全產業鏈式發展,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