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貨、場
先用簡單篇幅,分析下新媒體特性。套用“人、貨、場”的概念——
人:用戶
貨:內容和產品
場:媒體和交易場景
1.中國互聯網用戶,最新數據突破9億。
4G商用,智能設備普及,微信、短視頻等應用,大大降低了互聯網門檻。
8090成為網民主力軍,也極大激活了老年人、未成年人這些非主流消費群體。
相應地,每一款互聯網產品,社群化特征越來越明顯。
當AI技術進步,海量大數據沉淀,互聯網無限貼近消費者,已經成為可能。
2.媒體和交易場景:碎片化,場景線上轉移
媒體碎片式存在,去中心化。強勢媒體企圖對用戶的一網打盡,已經不再現實。
廣告主的營銷行為,只能寄希望于全網全渠道覆蓋,同時通過大數據讓廣告更加精準。
媒體廣告的投放權限在下沉,直接交給了廣告主。廣告形式靈活多樣,數據和費用更加可控。
絕大部分商品交易,都被互聯網改造,在線上完成。消費場景,也成為產品打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聯網的世界,跟現實世界越來越融入。
3.內容和產品:豎屏時代,選擇性主動接收
移動互聯網,一方面讓內容生產門檻迅速降低。海量信息覆蓋,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幾乎為零。
另一方面,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注意力更加分散,價值觀趨于多元。新聞熱度不過3天。
用戶隨時在線,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選擇,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如何讓消費者在碎片時間主動選擇你,內容為王。不僅要新奇,要出圈,最好能讓用戶尖叫。
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產品本身,更在意其背后的新內容
門檻無限降低,人人自媒體
由于內容創作的門檻降低,信息發布的渠道敞開,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
也正因為信息過剩,對傳播渠道要求更高,對內容質量要求更高。
我們說的內容,主要分為三種:文字、圖片和視頻。
1.文字:語不驚人死不休
互聯網“誰都可以寫”的時代已經過去,“誰寫得更好”的時代來臨。
時間碎片段,注意力稀釋。大段的文字,成為閱讀的噩夢。
海報文案,講求短小精悍。一看勾引眼球,或者直擊心底。
地產營銷首先要確保能生產出大眾接收的內容,不玩純粹的文字游戲,更杜絕虛頭巴腦的文案。要有嚼頭,值得玩味。
這也正是為啥開發商入駐新城市,首先是精心策劃文案,贏得城市文化的共鳴。泰禾院子用福州“三坊七巷”的城市名片,讓市民親切又自豪,同時提升項目品位。
2.畫面
為什么有些地產創意型公司,會在新媒體營銷中沉淪?
曾經的廣告畫面,講求精雕細琢,意味深長,用戶也愿意花時間琢磨。
但碎片化閱讀年代,客戶時間成本很高,畫面成為快消品。出品越來越多,促銷稿、熱點稿、節氣稿、倒計時稿、雞血稿……但生命力都很短暫。
所以,營銷需要更直觀的畫面。簡約不簡單,粗暴不粗糙。
下面這組稿件對比鮮明。同樣強調居住“城中央”,兩個時代的畫面,質感、意境,包括尺寸都完全不同。
作為畫面創新,條漫形式的推出,讓智能手機的滑屏特性得以發揮,大大延展了畫面的表達空間。
創意型的公司,是優質內容提供商,仍然是地產營銷所需要的。只是畫面的表現手法,更加互聯網化了。對于出圖速度和品質,要求更高。讀圖時代,顏值控。
3.視頻制作
當文字和圖片已經無法滿足營銷表達的創新,短視頻變成新媒體風口。
抖音、快手,讓視頻成為喜聞樂見的內容。
相比文案和畫面對內容專業度的要求,短視頻反而沒那么高。短視頻更加強調內容獨特性,剪輯工具傻瓜化,流量扶持力度也大。
這一點,更年輕的中介經紀人,已經捷足先登。一個不起眼的經紀人,也許網上有上萬粉絲。一則短視頻,獲得上萬次點贊。
傳播:高效透明,接近交易端
1.媒體選擇
門戶網站千遍一律的新聞推薦模式,已被時代拋棄。
今日頭條這類信息分發平臺,千人千面,不生產內容,卻擁有更忠實的用戶。
之前,我們如果想把一則信息發布到網上去,需要自己采寫,然后四處懇求媒體幫忙發布。網絡媒體可能當天發出,但平面媒體需要間隔數日,喪失了時效性。
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等自媒體的推出,讓企業發布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
企業建立自媒體矩陣,已經成為一種傳播趨勢,免費,快捷。從最初的“雙微一抖”,演進為百花齊放。一篇內容,數十個自媒體平臺可供發布。
2.廣告投放
曾幾何時,我們投放媒體,比如南方都市報和搜房,需要提前數周鎖定排期。每周五南都版面,由于能直接促進周末案場到訪,所以眾星捧月,水漲船高。
談及效果評估,簡直天方夜譚。媒體不會承諾任何效果,展現量、點擊量、來電量、來訪量,統統免談。
但隨著騰訊廣點通2013年推出實時競價(RTB),微信廣告和今日頭條2014年相繼推出廣告系統,廣告越來越透明,自主充值,自主投放。最快30分鐘搞定,無需預約排期。
效率是碾壓一切的。廣告投放被顛覆性創新。信息流廣告(百度、今日頭條、微信朋友圈)成為主流。
廣告展現、點擊、留電,以及創意內容好壞,一切推廣數據,真真切切,更改隨心所欲。落地頁作為線上推廣的載體(收口),留電閉環,已經深入人心。
當各項數據公開透明,離交易也越來越近。
廣告主對于廣告的需求,直接轉化為銷售實現的需求。品牌傳播讓位于銷售效果。
3.數據回流
傳播的更深層次,是數據的沉淀。
一方面,廣告主對營銷漏斗轉化數據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讓營銷更接近交易,讓投入、產出和利潤之間更加科學。
另一方面,廣告主不再將營銷的落點放在廣告一環,而是關注整個經營鏈路是否通暢,線上線下是否融合,能否讓客戶畫像顆粒度更細,實現更廣泛覆蓋。
廣告投放不是最終目的。建立數據資產,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掌握更多主動權,這個才是最終目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互動內容和全網傳播,是新媒體推廣的兩大關注點。內容生產質量越來越高,廣告傳播越來越靠近交易。
新媒體傳播本質:以人為核心
高爾基說過:“一切在于人,一切為了人。”商業的本質就是人,以人為本、為人服務。
互聯網媒體傳播的本質,與所有人類行為一樣,都是為了讓“人”這個主體,更加享受文明帶來的自由。
以人為核心,是新媒體推廣的本質。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最大的改造,在于將觀眾和讀者變成了用戶,黏性和互動大大增強。也讓整個傳播鏈,形成數據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前所未有的通暢。其深層次,是人性的發覺。更加尊重用戶,關注個體。
只有滿足用戶需求時,新媒體推廣才能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