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停靠在德清站站臺。新華社記者 江漢攝
杭州第19屆亞運會亞運村健身中心內采用自發電系統的健身車、橢圓機、登山機等設備。視覺中國供圖
??杭州富陽水上運動中心為本屆亞運會賽艇、皮劃艇(含靜水、激流回旋)項目的比賽及訓練場地。圖為杭州富陽水上運動中心的中庭花園,水池中的
水來自于循環利用的雨水。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杭州奧體中心。視覺中國供圖
編者按 9月23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將在浙江省杭州市拉開帷幕。為保障本屆亞運會的順利進行,主辦方在場館運行、網絡通信等方面應用了諸多創
新成果。本報記者深入一線進行采訪,為讀者全方位展現本屆亞運會的科技力量。
能防“飛蛾撲火”的“亞運燈”、可以提供沉浸式體驗的智慧觀賽方案、利用自然資源給體育場館調溫的江水源空調……在9月開幕的杭州第19屆亞運
會上,不只運動員將展現高超的競技水平,為大賽助力的科技產品也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在賽事保障、生活服務、交通運行等方面提供貼心服務,為本
屆亞運會保駕護航。
“亞運燈”:
既能照明還可防蚊蟲侵擾
作為杭州第19屆亞運會6個辦賽城市之一,金華將在本屆亞運會舉辦期間承辦足球小組賽(淘汰賽)和藤球賽事。在此期間,288盞“亞運燈”將在金華
市體育中心亮起,它們不僅能為場館提供照明,還能防止蚊蟲侵擾。
為什么要用“亞運燈”?這是由亞運會電視轉播所需亮度決定的。
勒克斯是照度的單位。一般家用燈具的照度是200勒克斯至300勒克斯,而適合閱讀的照度約為500勒克斯。
本屆亞運會照明服務提供方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的電視轉播已經進入4K、8K時代,想要讓鏡頭里運動員臉上的表情、身上的汗水清晰可見,現場的垂
直照度就需達到2000勒克斯。
“亞運燈”擁有較高的照度,可以滿足電視轉播高清晰度的要求。
“在轉播時,亞運會比賽場館就是一個大演播廳,場館里的燈光怎么設計,不僅要考慮拍攝效果,還要考慮如何最大程度緩解場內眩光問題。”該負責人
進一步說,如果沒有電視轉播,運動員最喜歡的照度約為500勒克斯,此時光線柔和、不刺眼。不過,在電視轉播場景下,場館內燈的照度與太陽光相差無幾,
人眼如果直視燈光,就會不舒服,甚至出現眩光,此時就需要借助技術手段來解決。
相關研發人員在“亞運燈”上安裝了一種加長的外置防眩光燈罩,將燈光由直射盡可能轉變為折射,在體育場館內所有燈的彼此配合下,最終解決掉近80
%的直射光線。
在我國南方,到了夏秋季,室內外燈具經常會被許多小蟲子環繞。這是因為昆蟲具有趨光性,它們會本能地往亮的地方飛。在進行室外比賽時,如果燈光
被飛蟲遮住,將會極大地影響照明效果。
為此,“亞運燈”在驅蟲上也頗為用心。相關研發人員在設計燈具時,去掉了蟲子喜歡的光線色譜,讓蟲子對場館的燈視若無睹。
燈具在發光的同時也會發熱,尤其是功率如此之高的燈,通常都會散發出大量的熱,如果燈具散熱性能不好,就會不斷灼燒里面的元器件,縮短其使用壽命。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亞運燈”研發人員運用了一種焊插式技術,使每盞燈散熱片的總面積控制在6平方米左右,即使使用了幾個小時,燈的溫度也只有10
攝氏度左右。
智能觀賽方案:
在家中看比賽猶如親臨現場
為了提升觀眾的觀賽體驗,本屆亞運會主辦方也是下足了功夫。應用于本屆亞運會的“下一代沉浸式智慧觀賽新體驗”方案,為實現“在家中看比賽猶如親
臨現場”提供了可能。
此項目承接方發揮5G通信優勢,對標國際標準實現了多視角、自由視角的超高清賽事直播,還原賽事現場,為觀眾打造近場遠場虛擬現實(VR)沉浸式觀
賽體驗。
為滿足個性化需求,觀眾屆時還可以享受增強現實(AR)觀賽,同時AR導覽導航、個性化多種語言解說、人工智能(AI)陪伴式觀賽助手也將助力提升觀
賽效果。
試想一下,當觀眾打開手機等智能設備,點開中國女排的比賽,現場第一排觀賽視角便呈現在眼前,不用買票即可“坐”在觀眾席最佳位置。同時,觀眾還
可以在設備上切換教練席視角、觀眾視角、球員視角,每個視角都能清晰看到場內比賽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個性化多語種解說服務。它不僅能夠提供方言版賽事解說,如果想給觀賽加點樂趣,還可以通過各類端口實現朋友互動解說、答題互動,實時
暢聊比賽內容。
該方案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場館內多場景部署全景相機,現場采集8K超高清直播畫面,實時拼接后經高速率、低延時的5G網絡傳輸到直播平臺,分發至終
端供觀眾觀看。
除此之外,利用全息捕捉技術,360度自由觀賽視角可實現“子彈時間”觀賽效果。“子彈時間”并非指畫面中出現子彈,而是一類特效鏡頭的統稱。利用現
場架設的多臺360度環拍攝像機,觀眾可以欣賞到運動員騰空、跳躍等某個動作的“凝固一瞬”,仿佛時間靜止一般。如果觀眾想逐幀觀看某一段賽事,便可以啟
動“子彈時間”觀賽模式。
在本屆亞運會場館內,觀眾可以將手機或AR眼鏡對準賽場,實時“看到”賽事資訊和熱門賽點等滾動信息。另外,觀眾通過AR眼鏡掃描場上運動員賽服,還
能實時查看該運動員簡介并了解比賽相關情況,避免了“臉盲”的尷尬。
江水源空調:
利用自然資源給建筑物調溫
在本屆亞運會眾多場館里,位于錢塘江南岸的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場(俗稱“大蓮花”)最受矚目。為這朵“大蓮花”調節溫度的,不僅有中央空調,還有江
水源空調。
“江水源空調就是用江水源熱泵抽取錢塘江的水,再利用江水與體育場室內空氣的溫差,實現制冷和制熱,從而讓場館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杭州奧體中心
主體育場相關負責人介紹,“有了這個系統,即便冬天在這里比賽,運動員們也不會覺得冷了。”
“錢塘江水流量大,江水溫度與氣溫存在差異,水的比熱容遠遠大于空氣,江水源空調系統正是利用了這個特點。”相關工作人員說。
夏天,江水源熱泵將體育場內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水源中去,由于水源溫度低,可以高效地帶走熱量,達到給建筑物室內降溫的目的,冬天則相反。據
測算,相比傳統空調,江水源熱泵系統的節能率超過30%。
事實上,這樣的“自然空調”不僅被應用于大型體育場館中,其他公共場所也已經開始推廣使用。
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市民中心,工作人員利用長江水實現可再生能源的集中供冷,覆蓋供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一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04噸。
白天,隔江遠望,“大蓮花”通體潔白。夜幕降臨,錢塘江南岸的“大蓮花”亮起燈光,紅、黃、粉、藍、綠等顏色交替變換。
很多人在夜晚初見這朵“大蓮花”時,都會眼前一亮,卻不知五彩燈光的光源藏在何處。原來,這朵“大蓮花”外立面采用一種特殊的泛光照明系統,其可以
根據季節變化實現多種照明模式。
“大蓮花”里藏著的“黑科技”不止于此。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開闊的空間說話,聲音聽起來會比較模糊,更何況是在“大蓮花”這樣一個超級大的露天開放場館了。
為了讓比賽聲音清晰地傳到每位觀眾的耳中,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場的擴聲選用了“中央集中控制、分散式擴聲”的方式。工作人員在觀眾席、比賽場地、輔
助區域都安裝了揚聲器,部分懸掛式揚聲器還很巧妙地借助了“大蓮花”內凹的構造,將聲音盡可能地向外擴散。
“智慧大腦”:
讓場館動態盡在掌握
作為本屆亞運會比賽場館之一,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此前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升級后的體育館設備可以監測人車流量并進行實時疏導、采集場館能耗并給出
節能建議、提供噪音及空氣質量數據……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智慧大腦”。
“此刻,整個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一共有3970個設備在運轉,哪里有故障,我都能第一時間看到。”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智慧大
腦”涉及綜合、賽事、人車、設備、能耗、安全、環境和運營八大方面,能夠全方位地將場館的人、比賽、設備、終端“連接”起來,讓后臺運維人員和賽事組織
者能夠實時掌握相關情況。
在本屆亞運會場館中,擁有“智慧大腦”的不僅有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例如,采用雙館合一理念的杭州奧體中心體育館、游泳館,總建筑面積達39.7萬平方
米,其面積大、內部設備繁雜,這給場館的運營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為基礎,我們還利用AR、VR技術,在云端搭建了一個三維的場館模型,其能夠幫助管理人員掌握任何想要了解的細節。”相
關技術人員介紹道,被稱為亞運三館的杭州奧體中心體育館、游泳館、綜合訓練館的“智慧大腦”能夠為實現如廁指引、停車引導、人臉識別等功能提供支持,在
提升觀眾體驗感的同時,也大幅提高了體育場館的危險預警水平。
除此之外,為了給亞運會閉幕后來場館健身的市民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還建設了一條1000米長的空中跑道,并在跑道的出入口配備了
4個智能顯示屏和若干攝像頭。智能顯示屏可以記錄鍛煉者的運動軌跡、跑步速度、體能消耗等數據,前來運動的市民可以更清晰直觀地了解自己的運動情況。
氣象感知網:
實時“捕捉”城市風云變幻
本屆亞運會舉辦時,正值杭州及協辦城市暴雨、雷電等特殊天氣多發時段,這對氣象保障工作提出了挑戰。為此,氣象部門升級“配置”,以硬核科技作支撐。
在“大蓮花”附近,氣象部門工作人員構建起了一張智能、立體的本屆亞運會核心區氣象泛在感知網(以下簡稱感知網)。
這張感知網的“支點”是智慧燈桿,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在體育場館燈桿上共安裝了10個氣象微站。
“它們像‘皮膚’一樣附著在賽場周圍,能夠增加氣象觀測信息的來源,可以實時監測城市的氣象情況,為賽事保障提供重要的氣象數據,為觀眾提供更加便
捷的公共服務。”杭州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說。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的千島湖,被譽為“天下第一秀水”。本屆亞運會舉辦期間,淳安縣將承辦自行車、鐵人三項、公開水域3個大項的比賽。
賽區水域水下60厘米的水溫數據是影響游泳比賽成績的關鍵數據。在淳安界首體育中心游泳賽場水域,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布設了浮標氣象觀測站并開展水溫監
測。“在比賽區域設立的浮標站能夠實現水下20厘米、60厘米、100厘米三層水溫監測,幫助運動員感知比賽水溫。”氣象部門相關負責人說。
亞運智能動車組:
人性化設計提升乘坐舒適度
8月4日,在本屆亞運會倒計時50天之際,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在杭州西站迎來首次試乘。它串聯起杭州市與寧波市、溫州市、金華市、紹興市、湖州市這5
座亞運會協辦城市,在賽事舉辦期間承擔交通轉運任務。
“列車應用了一系列中國高鐵的最新技術,特別是針對浙江省多丘陵山地的地形特點,我們聯合技術團隊確定了定制化的技術創新方案,有效緩解了列車行駛
給乘客帶來的顛簸感。”浙江交通集團軌道交通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列車上配備的車內氣壓與溫度自動調節系統,可以有效舒緩因氣壓變化導致的耳鳴等不適,
列車座椅則基于人體工程學進行調整,提升了乘客乘坐的舒適度。
除此之外,車廂內實現了“5G+WiFi”網絡全覆蓋,列車還專門設置了無障礙車廂,配備了無障礙衛生間,開設了輪椅放置區,方便行動不便的旅客出行。
如果今年9月來本屆亞運會湖州賽區觀看體育比賽,你可以看一看基于5G技術建設而成的自動駕駛巴士公交示范環線。
這條新設置的公交示范環線全長10公里,共設9個站點,往返于德清體育中心體育館和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籃球場這兩座場館。
坐上自動駕駛巴士,車內溫度舒適、各類設施齊全,一塊長方形的屏幕實時顯示當前的行車路線。安全員坐在駕駛位,以便查看車輛自動駕駛情況。巴士以不
超過50公里的時速平穩地行駛在路上,遇到車輛超車并線和紅燈亮起時,會靈敏感知并緩緩停下。
據介紹,該巴士車長6.5米,核定座位數11座,最大載客數30人。車上搭載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及視覺相機等多種自動駕駛感知設備,能夠對車輛周邊環
境進行精準感知并精確識別道路、車輛、行人、非機動車、紅綠燈以及各種障礙物。
2022年7月開始,該自動駕駛巴士就已在這條既定路線上運行,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體驗。(記者 何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