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組織的首屆“科技倫理前沿談”全國征文大賽正式公布獲獎名單。大賽圍繞科技倫理、學術規范等
議題廣泛征集學術論文、觀點研究和公眾科普文章。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大賽評委和獲獎文章作者,通過他們了解當前我國科技倫理研究的相關情況。
??科技發展進入倫理問題頻發新階段
??“當代科技發展實際上進入到一個社會倫理問題頻繁爆發的新階段,社會倫理問題和科研活動緊密結合。”本次大賽評委、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
授李正風說,不論是生命科學還是數字技術,新興科技領域大多和人有直接相關性。
??大賽評委、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趙志耘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來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深入演進,工具理
性與價值理性的張力在高度市場化、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不斷被放大。世界各國不斷強化科技倫理治理,就是為了解決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融合加速的‘雙
刃劍’效應。”在此背景下,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總體
要求、倫理原則、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強化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深入開展科技倫理教育和宣傳六個方面,作出了全面且
明確的部署,標志著中國科技倫理治理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趙志耘說。
??嘗試解決重點科研領域倫理問題
??此次征文內容涵蓋人工智能、生命倫理和科研誠信等方面。其中,人工智能作為全球數字技術創新最活躍的前沿領域之一,涵蓋媒體、醫學、藝術等領
域,成為本次征文的焦點問題。
??西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婧怡在其學術論文類一等獎作品中指出,算法技術對社會治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極易遭到人為濫用,可能造成“全視監
視”“算法鴻溝”等諸多問題。文章提出應完善相關法律,同時細化算法在各階段的管理規則,進而有效化解算法倫理的困境。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博士生崔盛蘭、教授劉芳的文章獲得觀點研究類一等獎,他們分析了人工智能生成藝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兩類侵權問題,從政策
保護、技術改進,藝術家參與等多元角度提出解決方案。
??生命倫理學也是征文關注焦點之一。濱州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梅春英、山東工商學院信電學院副教授徐學華在其學術論文類二等獎作品《人類
基因增強的倫理治理:治理什么、誰來治理與如何治理》中指出,倫理治理是人類基因增強的治理方式的基礎和核心。明確其治理對象、主體、原則和路徑,
有助于促進人類基因增強技術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科研誠信是科技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大學助理研究員劉小鵬、研究員賀飛在學術論文類二等獎作品中指出,學術不端問題認定是從調查向處理過
渡的關鍵環節,但認定很難形成普遍適用的客觀標準。作者通過系統梳理,認為認定學術不端的影響因素包括受理條件的充分性、責任人的確定、認定依據
的有效性、認定的主觀角度等方面。
??科技倫理治理須久久為功
??去年3月《意見》發布以來,在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統籌指導下,國內科研倫理治理的組織機制、倫理審查程序、審查標準等不斷健全。趙志耘介紹說,
國家層面看,在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內部設立了領域性分委員會,推進各領域高風險倫理活動的研究與清單編制工作。地方層面看,多地政府大力推進具有地
域特色的科技倫理治理,先后出臺《2022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廳科技監督工作計劃》《湖南省區域科技倫理審查中心建設方案》等法規,因地制宜規范科研工
作和科技產業發展。
??在趙志耘看來,隨著科技活動的復雜性和不透明性不斷提升,制定完善科研倫理規范,促進倫理規范內化為科研人員的價值觀,將從根源上促進科技向善。
??李正風表示,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倫理治理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如何有效進行科技倫理治理能力建設以及相關人才培
養仍是我們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它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會不斷面臨新挑戰。”李正風強調了科技倫理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強對科研人員的科技倫理知識和能力培訓;另一
方面,在大、中、小學也要加強科技倫理方面的教育,使學生盡早樹立科技倫理的意識,熟悉科技倫理的原則和行為規范。”
??“當然,落實這些工作的前提是加強科技倫理本身的研究。”李正風說。(實習記者 朱 璽)